

作者:付昌義(南京工業大學副教授,江蘇省科普作協科幻專委會主任)
還記得看《流浪地球》第一部是在疫情發生前,四年前的春節,在朋友圈轉發了無數的推薦,還寫了三篇影評,那時候真的是滿腔熱血都想為《流浪地球》一吐為快。在中國電影市場、中國電影人和影迷都經過了如此艱難的三年后,終于在影院看到了《流浪地球2》,感覺真的不容易,也看到了中國科幻的突飛猛進!
這次《流浪地球2》應該比上次會少很多爭議,因為第一特效不錯。開場就有巨大的太空電梯鏡頭,還有圍繞太空電梯的空戰鏡頭,以及月球的塌陷等等。這些特效大致有3000多個視效鏡頭,同時還額外增加了1000多個面部視效鏡頭。像去世的吳孟達老師再次出現在鏡頭前,片尾年輕的劉德華,都是面部視效的體現。
而這些特效有90%來自國內公司,如參與過《流浪地球》《獨行月球》的江蘇企業MOREVFX(墨境天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MOREVFX在《流浪地球》的2003個特效鏡頭制作中就承擔了其中800多個視效鏡頭。而特效之所以能有如此保證,也是因為四年前《流浪地球》的精彩實驗,即學習了國外特效技術,也吸引了眾多國產特效公司的參與。
在這四年中,這些特效公司生產出了《獨行月球》等大片的精彩視效,也為今日的《流浪地球2》做出了精彩鋪墊。
此外,為了讓“移山計劃”更加真實,《流浪地球2》還邀請了同樣來自江蘇的徐工集團提供了眾多工程裝備。據報道,徐工集團先后投入了42款61臺主機設備、400多套零部件及車間道具,61套三維模型、319名工作人員,在起重、土方、道路、高空、環衛、安全及應急救援等成套化設備上提供了相應保障方案,為《流浪地球2》的“移山計劃”展現提供了硬核保證。
當然,有了特效保證也不一定就能說是一部好電影,《流浪地球2》之所以能吸引大家還在于劇情和故事架構。
第二部的故事架構一方面要銜接第一部,作為前傳要對應上第一部里的情節,同時還要補充完整小說中沒有展開的部分,另外還要為第三部打下伏筆。從這一點上來說,第二部的故事真的不容易。
像電影首映的2023年1月22日就是劉培強的生日,MOSS的名字是來自于550W,這些對應的環節保證了第一部第二部的完整性。
同時為了解釋“流浪地球”計劃的產生還補充了“數字生命計劃”“移山計劃”“逐月計劃”“方舟計劃”,這四個計劃對“流浪地球”計劃的產生真的是非常好的鋪墊。“數字生命計劃”的否定導致了太空電梯遭到恐襲,而太空電梯的毀滅也導致“方舟計劃”提前失敗以及“逐月計劃”的啟動。而“逐月計劃”的啟動失誤也導致了“移山計劃”的提前啟動,隨后也才有了“移山計劃”改名為“流浪地球”計劃。
這些故事情節一方面是推動了故事的發展,另外太空電梯遭到攻擊、月球行星發動機過載這些危機產生也保證了電影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矛盾,也就保證了觀眾看三個小時不會枯燥。
片尾的彩蛋暗示了還會有第三部。第三部應該是關于2078年的氦閃危機以及前幾次危機的背后黑手MOSS,由此展開,也就會有了小說中地球聯合政府和反叛軍的劇烈爭斗,相信會有更精彩的故事發展。
另外為了故事的嚴肅性,《流浪地球2》劇組還聘請了中科院科學家擔任科學顧問團,來為整個故事做支撐。
當然就故事結構而言,全片也并不是沒有漏洞,比如291個航天員自我犧牲點燃核彈,這個情節非常有淚點,但同時劉培強也因此飛回空間站就有些牽強。不過瑕不掩瑜,這部分一閃而過并不影響整部劇情。
有了故事和特效還不夠,最關鍵的還是這部電影所傳遞的價值觀。
電影中金句不斷,比如李雪健所說“團結,延續著人類文明的火種”。而團結也回應了第一部電影中的核心,正是由于全球救援隊的中外志愿者面對危機眾志成城才成功點燃行星發動機,引爆木星氣體。而第二部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也闡釋得非常到位,特別是為了引爆月球核彈,那句“中國航天隊,五十歲以上的出列”,真的讓人非常淚目。還有那句“無論結果如何,我選擇希望”以及對第一部的回應“希望是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臺詞,這傳遞的希望不僅影響了電影的走向,也讓影片外的觀眾感同身受。
我認為,這幾年,疫情帶來的最大的傷害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希望就是對未來最大的確定性。
有了希望,就明白未來才會成功,投資才會有回報,計劃才有可能會實現。而失去了希望,也就失去了未來的期望和計劃,我們也就不敢投入,也就少了發展。這也許是疫情三年之后看到《流浪地球2》的最大感受,要重新找回對未來的希望和確定性,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