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王子揚)九十年前,舊歷新年即將到來,在一處桃林邊,數十位年輕人被押著排成一排。短暫的槍聲過后,他們倒在血泊中,其中有一位清瘦的年輕人,他叫柔石。三十年后,有人將他的小說改編成電影,轟動一時,這就是經典影片《早春二月》。
目前,江蘇八部門聯合推出的 " 四史 " 教育電影課已經正式啟動,其選中的 20 部影片中,《早春二月》又一次成了 " 大熱門 "。透過光影,人們讀懂了這位年輕作家的含蓄、決絕,以及理想和希望。
影片的故事并不復雜: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為追尋真理而苦悶彷徨的知識分子肖澗秋,應同學之邀,來到寧靜的芙蓉鎮任教。接風宴上,他認識了同學的妹妹陶嵐,隨著認識的加深,兩人漸生愛意。
然而,肖澗秋偶然聽說,自己另一位同學犧牲在戰場上,留下妻子文嫂和一雙兒女孤苦度日。出于同情,他不時資助、幫助文嫂一家,卻引來流言蜚語。文嫂突喪幼子,極度絕望。肖澗秋萌生放棄與陶嵐的愛情,娶文嫂為妻的想法。在情感糾葛下,文嫂不堪壓力而自盡。最終,肖澗秋不再彷徨,憤然覺醒,他強烈感受到小鎮深厚的封建意識,并下定決心離開這里,投身到時代的洪流中去。
故事里肖澗秋的形象,又何嘗不是柔石的。1925 年元旦,柔石把近兩年的寫作整理了一番,自費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瘋人》,他將所有的書交由別人代銷,然后去了北京,在北大做旁聽生。那一年,他寄住在朋友家里,每天只能用大餅充饑,在校園里行走,他沒有身份,沒有收入,沒有自信,陷入了無限的彷徨。
據了解,1928 年,他在上海見到魯迅,魯迅對眼前這個年輕人也頗有好感。他幫助柔石出版了小說,隨后又讓柔石參與籌辦了朝花社,辦起了 " 朝花 " 期刊。慢慢地,他找到了生活的方向,逐漸走出迷茫。就如同電影結尾處的肖澗秋一樣,大步流星,奔向希望。
那段時間,一個女人跑進了柔石的心田,她叫馮鏗。很多觀眾說,《早春二月》里的陶嵐就有馮鏗的影子,大膽新潮、理想主義、敢愛敢恨。在上海,柔石度過了人生中一段快樂的時光。而后,他和馮鏗等人慘被敵人逮捕,關押入獄。柔石的信件中這樣寫道:" 在獄已半月,身上滿生起虱來了。這里困苦不堪,饑寒交迫。馮妹臉膛青腫,是我每見心酸!"
但他仍然堅持心中信仰至死方休。1931 年 2 月 7 日,在那個凌寒的夜晚,24 名烈士、5 名左聯作家遇難,柔石身中十槍。他目之所及,似是有名叫肖澗秋的人,奔向早春的朝陽。
4 月 20 日起,由江蘇省委宣傳部、省委組織部、省委省級機關工委、省委黨史工辦、省委教育工委、省電影局、省國資委、省總工會主辦,現代快報 +、各市委宣傳部承辦,中國電影資料館支持舉辦的 " 四史 " 教育電影課,在全省范圍內正式啟動。這部《早春二月》也被選為片單中 20 部經典電影之一,除此之外,還有《解放了的中國》《白毛女》《上甘嶺》《柳堡的故事》《黨的女兒》《永不消逝的電波》《五朵金花》《青春之歌》《紅旗譜》《紅色娘子軍》《李雙雙》《野火春風斗古城》《小兵張嘎》《英雄兒女》《霓虹燈下的哨兵》《烈火中永生》《閃閃的紅星》《小花》《長征》等。這些影片在 4 月中下旬到 10 月間,于江蘇 13 個設區市的 300 家定點影院展映,票價均采取統一優惠價,僅 20 元 / 張。(中國電影資料館供圖)
(編輯 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