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李藝蘅)目前,江蘇八部門聯合推出的 " 四史 " 教育電影課在各地火熱開展。在展映的 20 部紅色經典電影中,《霓虹燈下的哨兵》成為了不少觀眾的觀影首選,銀幕中," 南京路上好八連 " 的故事激勵了無數人。
深入部隊寫作,創作出最真實的 " 南京路上好八連 "
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由王蘋、葛鑫執導,徐林格、袁岳、廖有梁、劉鴻聲、陶玉玲等人主演。電影講述了八連在上海南京路上的一段駐守往事。
1949 年,人民解放軍某部八連進駐上海。面對形形色色的侵蝕,有些干部戰士思想產生了變化。排長陳喜扔掉了有補丁的襪子;新戰士童阿男和富家小姐林媛媛談起了戀愛;班長趙大大根本沒做在上海長期呆下去的打算 …… 連長魯大成和指導員路華打算對全連進行思想教育。童阿男的姐姐童阿香遭到了敵特的謀害,幸好路華救了她。路華請來童媽媽和老工人周德貴對全連進行教育。最后,陳喜和童阿男被批準參加了志愿軍,光榮赴朝。
而這部 57 年前的電影,至今看來仍如此動人的原因在于,故事的真實性。
20 世紀 60 年代,時任南京軍區文化部部長的劇作家沈西蒙,接到要創作一部關于 " 好八連 " 故事的任務。不久后,沈西蒙一行便剃了光頭、收拾好包裹,去八連深入體驗生活,與戰士們同吃同住,一同在南京路上站崗、巡邏。
這段生活,給了沈西蒙無窮盡的創作靈感。他在《< 霓虹燈下的哨兵 > 創作回顧》中一一記錄了這些鮮活的例子:" 老班長留下的用過幾代的行軍鍋和幾經修理用了八年的破臉盆;羅大大補了二十幾層厚布、重約三斤的破襪子;戰士楊光品補了三十八個補丁的破襯衫;張連長穿著破草鞋走南京路 ……" 在此基礎上沈西蒙完成了初稿,可他并不滿意。
為了進一步完善故事,他又一次回到了好八連,重新采訪了連長張繼保等人,搜集了大量歷史資料,最終創作出了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劇本。話劇上演后,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南京籍導演創作出影史經典
拍攝同名電影的計劃,也隨之被提上日程。這個任務被交到了南京籍導演王蘋的手上。1964 年,電影完成后上映,轟動一時,獲得了觀眾的交口稱贊。電影也遵循了劇本創作的原則,力求每個細節的真實性。
記者注意到,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道具:針線包,這其實就取材于許多八連戰士都有的三件 " 傳家寶 ":草鞋、自糊信封和針線包。
影片中,排長陳喜的針線包是妻子春妮專門為他準備的,他一直很珍視帶在身邊。在他的思想發生松動時,針線包對他而言成了可有可無的物件。陳喜經過一系列思想斗爭及接受教育后,他又重新 " 拾 " 起了針線包,開始自己縫制手套,與妻子也重歸于好。最后,陳喜還將針線包送給了童阿男,將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傳承了下去。
而今,銀幕中 " 南京路上好八連 " 的故事依舊,他們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4 月 20 日起,由江蘇省委宣傳部、省委組織部、省委省級機關工委、省委黨史工辦、省委教育工委、省電影局、省國資委、省總工會主辦,現代快報 +、各市委宣傳部承辦,中國電影資料館支持舉辦的 " 四史 " 教育電影課,在全省范圍內正式啟動。這部《霓虹燈下的哨兵》也被選為片單中 20 部經典電影之一,除此之外,還有《解放了的中國》《英雄兒女》《上甘嶺》《柳堡的故事》《黨的女兒》《永不消逝的電波》《紅色娘子軍》《青春之歌》《紅旗譜》《早春二月》《五朵金花》《野火春風斗古城》《小兵張嘎》《英雄兒女》《長征》《烈火中永生》《白毛女》《小花》《閃閃的紅星》等。這些影片在 4 月中下旬到 10 月間,在江蘇 13 個設區市的 300 家定點影院展映,票價均采取統一優惠價,僅 20 元 / 張。
中國電影資料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