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宋經緯)"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響兩岸 ……"65 年前,一首《我的祖國》橫空問世,讓全國觀眾為之感動。隨后電影《上甘嶺》,更如一枚催淚彈,打進觀眾心里,永遠記住了那群英勇的志愿軍戰士。
頑強戰斗 24 天,他們是最英勇的志愿軍
目前,江蘇八部門聯合推出的 " 四史 " 教育電影課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選中的 20 部影片中,《上甘嶺》是 " 大熱門 " 之一。
1956 年冬天,電影《上甘嶺》的上映,引發全國轟動。影片由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電影開篇部分,便是敵軍進攻上甘嶺。激烈地戰爭場面,火爆的火力對抗,讓觀眾直觀的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坑道內,每天都有戰士傷亡,他們不僅要和坑道外的敵人作戰,更要與自我生存作斗爭。缺水、缺糧、斷電,戰士們相互鼓勵、互相關心,堅持戰斗了 24 天,最終一舉殲滅了敵人,讓觀眾了解、記住了這些英勇的戰士們。
唯一的女性角色,讓人眼前一亮
看過《上甘嶺》的人都不會忘記這一幕——在幽暗閉塞的坑道中,衛生員王蘭動情歌唱《我的祖國》,受傷的戰士們的眼中閃爍著對勝利的渴望。1954 年秋天,編劇林杉寫完電影《上甘嶺》的劇本初稿,總覺得還缺了點什么,直到看見一篇志愿軍女戰士在上甘嶺戰役中事跡的報道,林杉決定在電影中增加一個女性角色。
衛生員王清珍是朝鮮戰場上許許多多女護士中的一員,在上甘嶺戰役中負責傷員救治。每天她要給傷員打水、打針、換藥、喂飯、洗繃帶,工作十分艱苦。然而,不管工作有多累,她的臉上總是掛著燦爛的笑容,像一支春天的小燕給殘酷的戰爭注入了生氣和活力。
于是,在劇本創作中,林杉便讓這個女衛生員以王蘭的名字 " 歸隊 " 了,并在劇本的最后頁碼上特別注明:王蘭的原型就是衛生員王清珍。實際上,劇本中女衛生員王蘭雖是以林清珍為原型,但她同時也綜合了其它許許多多志愿軍女戰士、女衛生員的身影,帶著同仇敵愾的斗志,和熱血男兒并肩扛起保家衛國的使命。
為了這首主題曲,作曲家 " 劉熾死了 "
"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響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舵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 電影中,主題曲《我的祖國》成為一代人的難忘記憶,每當音樂響起,眼淚都禁不住要奪眶而出。其實,這首名曲曾經歷 " 難產 "。
或許是期望太高的緣故,電影《上甘嶺》拍完時,主題曲卻還沒個著落。導演沙蒙情急之下,找來詞作家喬羽迅速填詞,又找來曾創作歌劇《白毛女》的作曲家劉熾,懇切地提出要求:" 我希望這支歌隨電影的演出傳遍全國,而且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經久不衰 ……"
面對這樣的高要求,劉熾壓力山大。劉熾調查研究了 1949 年至 1955 年人們喜歡唱的歌曲,從中選出 10 首歌曲反復傾聽,最后從一首《盧溝問答》中找到了靈感。劉熾在長春電影制片廠的小白樓創作時,為了避免外界的干擾,在門上貼了 " 劉熾死了 " 的條子。
歌曲完成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聞訊馬上拿了去播出了,引起全國強烈反響。1956 年電影《上甘嶺》播映后,這首歌更是趁著電影的翅膀響遍了全國城鄉,成為各類文藝演出的必唱曲目。
4 月 20 日起,由江蘇省委宣傳部、省委組織部、省委省級機關工委、省委黨史工辦、省委教育工委、省電影局、省國資委、省總工會主辦,現代快報 +、各市委宣傳部承辦,中國電影資料館支持舉辦的 " 四史 " 教育電影課,在全省范圍內正式啟動。這部《上甘嶺》也被選為片單中 20 部經典電影之一,除此之外,還有《解放了的中國》《白毛女》《柳堡的故事》《黨的女兒》《永不消逝的電波》《紅色娘子軍》《李雙雙》《紅旗譜》《早春二月》《五朵金花》《野火春風斗古城》《小兵張嘎》《英雄兒女》《霓虹燈下的哨兵》《烈火中永生》《閃閃的紅星》《小花》《長征》等。這些影片在 4 月中下旬到 10 月間,將在江蘇 13 個設區市的 300 家定點影院展映,票價均采取統一優惠價,僅 20 元 / 張。
(中國電影資料館供圖)